(picture from/shopping design:Deer Jan 《和你在一起》巴巴文化出版)
無論是電視、電影、文學、藝術,「失去」大概是最常被提起的主題。或許是因為比起擁有,我們對於不足更為敏感;也或許是因為比起完整,失去帶來的悲傷、憤怒、失落、不捨,還有人對於失去的執著,更能激發出引人共鳴的絕世佳作。
換個角度想,失去之所以帶給我們那麼多負面的感受,就是因為我們對那不屬於我們的部分,付出過很多的愛吧!不想自己付出的時間、心力和感情,全都隨著失去而消逝,才更催促著自己往那塊虛無之地奔跑,只為追回一點什麼。往往跑到筋疲力竭、開始質疑自己,才能慢下腳步,開始學習與不完整的自己和平共處。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失去,我們也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在失去之後盡可能的維持狀態,給自己合理的生活。
臺灣插畫家詹迪薾出版的第一本繪本《Dear和你在一起》就是在說一個失去與愛的故事,但比起直覺性的悲傷,作者讓失去變得溫馨、也變得日常。這本以色鉛筆為媒材的繪本,畫出來的場景、人物都輕輕淡淡,透過一對老夫妻帶著讀者走遍英國倫敦的景色。令人驚喜的除了輕柔卻充滿細節的畫風之外,還有那個看似一般、卻不普通的故事情節,讓人在看完之後,心裡仍反覆迴盪。除了書本之外,特別讓人記掛的,就是書腰上的句子:「如果你不見了,愛,也會不見嗎?如果我一直一直想念著,是不是就可以永永遠遠,和你在一起?」道出的其實也就是整個故事裡,最讓人回味再三、最有愛的失去。
再看看作家葉揚前陣子的新書《我所受的傷》,寫的是她在生下兒子羅比之後又懷孕,但最終流產失去孩子的故事,集結了她發現新生命時的狂喜、被醫生判定孩子染色體異常時的慌張、決定人工流產的絕望、失去孩子的悲傷、到最後重新整理後的出發。這本書獲得的不只好評,還有許多人的眼淚,大家對於生命的消逝特別能夠同感,那是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面對的課題,也是許多人最不忍談起的話題。但在書的最後,葉揚是這麼說的:「雖然帶著一點荒蕪,人生還是可以走下去。因為人生注定是要超過那片荒蕪的。」
我們每一天、甚至每一個瞬間都在面對失去,也許是隨著時間倒數的生命、被貪婪破壞的環境、甚至是一段無法延續的關係。但失去之後,我們並非就真的被挖空、無法再前進,過去的記憶與愛會留下來,陪著我們一同經歷更多的失去,然後成長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