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到舒適圈,你可以聯想到什麼樣的形容詞?安逸、閒適、守成、懈怠,這些帶著些微批判意味的形容詞,或許是許多人對於舒適圈的第一個想法。耶魯大學甚至有研究,當我們待在舒適圈時,我們的大腦會慢慢關閉學習的運作——說白一點,待在舒適圈會變笨。所以我們從小都被教育要突破自我、勇於跨出舒適圈,才能透過圈外的各種挑戰與磨練成長。
若是翻開報章雜誌,常常看見許多成功人士都在跳脫舒適圈之後,才看見致勝的契機。臺灣知名的文創品牌「印花樂inblooom」就是如此。美術科班出身的三位創辦人,為了品牌的成立,除了在既有專業領域上持續鑽研之外,更努力學習他們不擅長的經營管理與行銷。品牌自2008創立至今逾十年,已然成為能夠代表臺灣文創的耀眼新星,五月專題對於他們過去的努力有一篇介紹,雖說是2014年的專訪,也看得出他們蘊藏的驚人能量與創意。
跳脫舒適圈才能獲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,但舒適圈就真的是那麼十惡不赦的存在嗎?
不如想想舒適圈是怎麼形成的吧!安樂窩不可能一開始就存在,人在面對任何事情與環境都有第一次,隨著次數增多,舒適圈才緩步建立——循序漸進、如同溶液的濃度漸漸加深,最後變成我們理想的狀態。若是照著這個邏輯,那麼舒適圈的形成或許便會反過來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,因為唯有不斷地嘗試與碰撞,才能在一次次的經驗裡將我們的舒適圈向外推展開來。
五月開始,claire in time有了新夥伴Judie的加入。擁有英文背景的她,在西班牙文還一竅不通時就跑到西班牙的小鎮展開交換學生的旅程;背負著父母希望她成為教師的期許,她卻到了美國舊金山去學拍電影。在外人的眼光看來,她再再挑戰自己的極限、無所畏懼地跳出安樂窩,讓廣闊的世界拓展自己的眼界與歷練。但她自己又是怎麼想的呢?
在四月的新展開之後,五月我們想告訴你的是我們對於舒適圈的思考。從過往受到的教育、成功的經驗、到實際經歷過的反思,舒適圈的概念不單單只是讓人怠惰的安樂窩,一體兩面的也會成為證明我們努力的甜美。春末夏初之際,在間歇大雨之間,邀請你與我們一起看看這個月的故事。
嗚嗚太喜歡這次的專題了